京骨穴
1拼音jīnggǔ
2英文参考JīnggǔBL64[中国针灸学词典]
jīnggǔ[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B6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BL6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京骨:1.经穴名;2.古代骨骼名。[1]
4古代骨骼名·京骨京骨为古代骨骼名[1]。相当于足外侧第五跖骨基底部分[1]。《*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出外踝之后,循京骨。”
5经穴名·京骨穴位京骨汉语拼音Jinggu罗马拼音Chingku美国英译名CapitalBone各国代号中国BL64日本64法国莫兰特氏V64富耶氏V64德国B64英国B64美国BI64京骨为经穴名(JīnggǔBL64)[1]。出《*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1]。京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1][2]。京骨是第五跖骨粗隆的古称,此穴在第五跖骨粗隆外侧,故名京骨[1]。京骨穴主治头目,背腰,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目翳,鼻塞鼻衄,背寒,脊强,腰尻疼痛,髀枢痛,半身不遂,膝胫酸痛,寒湿脚气,两足生疮,心痛,腹满,泄注,便血,癫狂,痫症,疟疾,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目翳,腰腿疼痛,踝关节痛,现代又用京骨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神经性头痛,脑膜炎,脑溢血,小儿惊风,心肌炎,佝偻病等。
5.1京骨穴的别名刺骨(《脉经》)。
5.2出处《*帝内经灵枢·本输》:过于京骨。
5.3穴名解京骨是第五跖骨粗隆的古称,此穴在第五跖骨粗隆外侧,故名京骨[1]。
京,大也,巨也,有绝高之义。小趾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即今之第5跖骨弓形而上凸,古称京骨,因而以其骨为名。穴在骨粗隆下赤白肉际,骨穴同名,如腕骨处穴名腕骨,束骨处穴名束骨意同。治症与申脉、金门略同。[3]
5.4特异性京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1][2]。
5.5所属部位足部[4]
5.6京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京骨穴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2]。
京骨穴位于跖区,第五跖骨关节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伸足取穴[1]。
京骨穴位于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5]。
京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京骨穴在足部的位置
京骨穴在足部的位置
京骨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京骨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
5.7京骨穴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
京骨穴位于跖区,第五跖骨关节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伸足取穴[1]。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第5跖骨粗隆之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6]。
快速取穴:沿小趾长骨往后推,可摸到一凸起,下方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即是京骨穴[7]。
5.8京骨穴穴位解剖京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第五跖骨(骨膜)。血管、神经分布同金门(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分布着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参看金门穴)
5.8.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1]。
5.8.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8]。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并有足底外侧动、静脉通过[5]。
5.9京骨穴的功效与作用京骨穴具有清热止痉,明目舒筋的功效。
京骨穴有宁神、通络的作用[1]。
京骨穴系膀胱经之原穴,有宁心安神、疏经活络作用[3]。
5.10京骨穴主治病证京骨穴主治头目,背腰,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目翳,鼻塞鼻衄,背寒,脊强,腰尻疼痛,髀枢痛,半身不遂,膝胫酸痛,寒湿脚气,两足生疮,心痛,腹满,泄注,便血,癫狂,痫症,疟疾,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目翳,腰腿疼痛,踝关节痛,现代又用京骨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神经性头痛,脑膜炎,脑溢血,小儿惊风,心肌炎,佝偻病等。
京骨穴主治头目、背腰、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目翳、鼻塞鼻衄、背寒、脊强、腰尻疼痛、髀枢痛、半身不遂、膝胫酸痛、寒湿脚气、两足生疮、心痛、腹满、泄注、便血、癫狂、痫症、疟疾等[1]。
京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目翳[8]。
京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疼痛;癫痫[6]。
京骨穴主治头痛,项强,癫痫,腰腿痛,踝关节痛等[5]。
现代又多用京骨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神经性头痛等[1]。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膜炎,脑溢血,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其它:心肌炎,佝偻病,疟疾等。
5.11刺灸法5.11.1刺法直刺0.3~0.5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可放散到足底部[6]。
5.11.2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12京骨穴的配伍京骨配风池、天柱,有祛风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京骨配涌泉、申脉、水沟、百会,治癫痫[6]。
京骨配合谷、太冲、太阳,治急性头痛[6]。
京骨配肾俞、委中、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痹[6]。
5.13特效按摩用拇指指端轻轻掐揉京骨穴,以有酸痛感为宜,可治疗头痛、眩晕、鼻塞[7]。
5.14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寒热善唏、头重足寒、不欲食、脚挛,京骨主之。善自啮颊、偏枯、腰髀枢痛、善摇头,京骨主之。癫疾、狂、妄行、振寒,京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背恶寒痛,脊强难以俯仰。
《太平圣惠方》:善惊悸,不欲食,腿膝胫痿。
《循经考穴编》:寒湿脚气,两足燥裂,或湿痒生疮。
5.15京骨穴研究进展现代研究证明,艾灸京骨穴对胎位异常孕妇,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一定的转胎效果[3]。
6参考资料^[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0.
^[5]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7.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