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神经性头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奏效的头痛,中医有单验 [复制链接]

1#

通络头风汤(李寿山)

[组成]川芎10~30g,当归10~20g,细辛5g,蜈蚣2条。

[功能]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病。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用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止痛,舌偏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期前发作。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之偏正头痛顽症。

[用法]①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煮好后两煎混匀,量以ml为宜,每日服1~2剂,早晚分服或6小时1次。②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③患感冒时不宜服此药。④服此汤剂,一般不需用其他止痛剂。

[方解]本方系《卫生宝鉴》芎归汤加细辛、蜈蚣组成。收效之因有二:一则药少而精,针对性强。方中主药川芎,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祛寒止痛,蜈蚣通络搜风,二味虽为佐使之药,然不可缺,乃本方行*破敌之先行,止痛获效之上品。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矢。前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症痼疾,不用足量,难以获效。余用川芎,最小量起于15g,以后递增其量,对头痛剧烈者,常用之30g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

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亦不足信。余用细辛止痛,最少起步于3g,递增至9g,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痛、搜风通窍、逐瘀止痛之效,一剂药用2条或3条,并无*性反应,研末冲服其效更著。再者随证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更能提高疗效。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当归量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颠顶痛加藁本。

按语:本方药少量大力专,对寒瘀头痛有确效。因方中药物多辛香燥烈,故阴虚血亏者不宜用之。

张某,男,48岁,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头痛10余年,经常发作,发则头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用止痛药不能止痛,持续多日不能止。常由过劳、受寒或情绪郁怒诱发。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历经中西医诊治未愈。近因用脑太过、气候严寒而发,始则视力模糊,羞明怕光,前额及眼眶胀痛,继则头顶及前额两颞侧剧痛难忍,如锥如刺如裂,曾用盐酸布桂嗪、麦角、盐酸哌替啶不能止痛,畏寒怕风,频频恶心呕吐,甚苦。诊脉弦紧,舌质暗赤边有紫气,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而怒张,舌苔白滑,头维、印堂及百会穴有压痛,血压及体温正常。脉证合参,证属血瘀夹寒之头风证。治以通络化瘀、兼祛风寒,通络头风汤加味。

处方:川芎30g,当归15g,细辛15g,白芷15g,藁本10g,蜈蚣(研末冲服)3条。

水煎昼夜服2剂,6小时1次,服药2剂,头痛基本停止,泛恶呕吐亦平。原方减量,每日1剂,5日后,诸症消失,偶有失眠,余无所苦,舌脉均转正常。随访半年未再发。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作者:张丰强,邓英。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杏林墨香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