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债绝没数据那么乐观
近年来,有关中国地方债务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受到国内各个方面的密切关注,也受到国际相关组织机构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中国国家审计署对地方债务审计结果的公布,更让这一话题的关注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债务总量到底是多少
按照中国国家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公布的审计结果,截止到2013年6月底,中国*府实有负债为20.7万亿元,或有负债为9.58万亿元。在*府负债中,地方负债为17.9万亿元,其中,与*府直接关联的实有负债为10.6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家审计署在2010年对此进行调查时,结果显示为地方负债10.7万亿元。也就是说,短短的三年不到时间,地方负债又增加了7.2万亿元,年均2万多亿元,快于中国财*收入的增长速度。
即便如此,社会各方对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仍存这样或那样的质疑。因为,从此前媒体披露的一些地方*府的债务情况来看,实际债务应该不止这么多。想一想,一个地级市的债务总额就在千亿以上,高的多达3000多亿,且主要是*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数据,没有包括*府其他部门、单位的债务。如果加上这些方面的债务,中国的地方债务应当高出官方公布的数据不少。
这也意味着,中国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可以作为决策的一种参考,但不能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债务风险与数据不完全对应
虽然中国国家审计署在公布债务数据的同时,也对债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据此认为中国的地方债务并没有达到国家公认的警戒线。因此,债务风险还是可控的,是不需要过于担心的。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中国的地方债务到底有没有风险、风险又有多大呢?笔者的观点是,从眼前来看,确实可能不会发生大的债务危机和风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债务风险并没有数据反映的那么乐观。
首先,中国地方债务的形成速度过快、行为很不规范。近18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基本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发生的。而且,这些债务的形成,都不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中国地方*府的*绩和投资饥渴症中恶性形成的。如果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相当一部分债务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债务的形成趋势没有改变。虽然债务形成速度很快,中国高层对此也予以了高度重视。但是,按照中国地方*府目前的认识和态度,似乎并没有控制债务继续快速增长的迹象。更多情况下,地方*府仍在想方设法扩大债务。更重要的,在前一轮地方债务扩充中,还有 土地财* 相伴随,在地方债务快速形成的同时,有土地出让收入做配套。相关专家提供的数据是,这些年地方*府从土地上取得的收入与债务基本相当。而随着土地收入增长的空间变小,地方*府建设的热情不减,地方债务增长速度会不会慢下来,值得关注。
第三,缺乏偿债渠道。债务不可怕,怕的是只有举债,没有偿还渠道。而从中国地方债务的偿还资金手段和来源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绝大多数地方都将偿债资金的来源建立在土地的出让上,且债务的保证标的也是土地。而从土地出让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土地出让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让收入连支付利息都不够;另一方面,土地出让的收益空间越来越小,多数土地在出让过程中没有什么收益,甚至入不敷出。如此,偿债资金就没有保证了,风险也自然积聚了。
第四,连带风险很大。除土地抵押之外,中国地方债务的互保现象也十分严重。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债务风险,可以波及许多单位、许多企业。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基本都在*府的干预下成为了*府融资平台的连带责任者。一旦出现风险,就是连环风险,会形成强大的连锁反应。
借新还旧 无疑是饮鸩止渴。
近日,中国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地方债务偿还高峰的到来,中国将允许地方通过 借旧还新 的方式解决地方到期债务的偿还问题。
从眼前的情况来看,不失为一种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无疑是饮鸩止渴,甚至可以说是一副*药。
按理,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中国应当将地方*府作为偿债的责任人,将偿债责任落实到地方*府身上。但是,由于地方*府对偿还债务没有足够的认识,对确保*府诚信也没有足够的理念,迫使中国决策层不得不作出这样的被动反应。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等于是向地方*府发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可以继续大规模负债,可以不为将来考虑。因为,风险可以由中央来承担,也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解决。地方所要做的,只要确保不让债务风险爆发就行。如此一来,等于是在将风险人为地进行积累和积聚。谁能保证,未来有一天不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风险呢?
更重要的,允许地方 借新还旧 ,还会给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极为不利的冲击和影响。要知道,中国*府一再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核心,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如果允许地方 借旧还新 ,地方有足够的继续扩充债务的底气,又怎么能够保证地方*府不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继续高举举债大旗呢?谁能保证不会发生新一轮举债高潮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就是前人应当多为后人做打基础的事。可是,今天的中国地方*府,已经将其修改为前人挖坑、后人填土。而且,更为现实的是,到目前为止,都只见挖坑人,不见填土人。即便填土,也是为了控更大更深的坑。允许地方 借新还旧 ,无疑是允许地方将坑控得更大更深些。这样的思路,害莫大也。
总之,中国的地方债务,绝对没有数据反映的那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