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院士增选拒官员于门外让学术更“纯粹”
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在1月1日启动,这是自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中国工程院内部人士对新京报介绍,年轻化、取消部门遴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规定是此次增选的变化亮点。 多年来,院士的评选制度一直饱受质疑,不少的官员试图通过“院士”这顶帽子来为自己“镀金”,更有不少官员试图通过“买”的方式获得“院士”的帽子,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也导致了“仕而优则学”这个产物,当学术被扣上“权力”的帽子,当研究被“行*”左右时,学术也就不成之为学术了。 2015年1月1日,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这也是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年轻化、取消部门遴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规定”,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更重要的是对候选人的行*职务进行了限制,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权力对学术的过度“侵入”,这一举措甚是妙,让学术回归本位,让学术更“纯粹”。 如今,官员热衷于“跑官”之外也热衷于跑“学历”,曾经也出现过不少“学历造假”的官员。当然,高学历所带给官员的是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光明的前景。但是科学的要求是学术,而非金钱、权利,如果科研带上了铜臭味,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时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学术与行*本应该有明显的界限,然而为何官员会跳过这道“防火墙”,直接晋级学术界。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两院院士新增选名单中就有很多高校或研究机构的领导,有行*职务的候选人居多。这不是一个好消息,搞行*的真能搞好学术?恐怕不尽然,如此发展下去,学术恐怕也成为了权利者的游戏,这对于科技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灾难。 所以,此次院士增选新规定是在学术与行*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隔离带”,使两者界限分明,避免学术被权利侵蚀。无论是学者还是官员,都应认清自我、提高警惕,不能让腐败由官场转向学术。以此为开始,彻底革新了我国的院士评选制度,提高院士选举门槛,使其合理化、规范化、有效化。让学术逐渐从权力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让学术更“纯粹”。
作者:风*
:姬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