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妇联携手青莲读书朔州分会开展“战疫情巾帼颂”线上朗诵展播活动。让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用爱发声
用文字传递信心用声音凝聚力量
今天给我们带来暖心之声的是
来自一线的两位记者
战疫情巾帼颂
线上朗诵展播第一期
·《请,在那里等等我》
·《感恩每一位逆行者,也感恩“宅”在家里的你》
请,在那里等等我
文字丨高旭
朗诵丨贾舒涵
连日来,每天醒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看当日更新的疫情数据,看新增的确诊人数、疑似人数、死亡人数、治愈人数。很欣喜,治愈人数的数据在不断攀升,全国各地陆续传来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朔州首例感染新冠肺炎患者2月6日也已治愈出院。
庚子年2月的春天,回暖的,不只是天气。
看到一张图片:医院内的小桌旁,一位身穿蓝底白碎花棉袄的老奶奶戴着口罩在一张纸的背面上,一手扶纸的大拇指缠绕着检查出来的片子,一手执笔,在写着一封简短的家书,字迹娟秀,提按分明:“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要配合医生治疗,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以便咳。如果血压正常,鼻孔吸氧,请求医生。忘记给现金,托王医生带上五百元,可托人买日常用品。”她满头银发,饱经风霜的侧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鬓边和耳廓有大小不一的褐色斑点,手背树皮般满是褶皱,突起的血管清晰可见,但是她手背的皮肤很光滑。一缕银丝在她的额鬓上滑下来,那么柔和又那么扎心。尽管岁月的年轮毫不留情,但她的爱让她握笔的手很踏实很有力。简短的文字,细致入微,关爱切切。那是90岁高龄的母亲写给被感染的64岁儿子的叮咛,那是足足守护了儿子4天4夜96个小时不眠不休的牵挂,那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本能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仅此而已。
我想,无论内心多强大的人,当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心也会跟着颤动吧。至少,我是的。
与你咫尺之间,却只能徘徊遥望,你的惶恐无助,妈都知道妈在这陪着你呢。妈已经90岁了,没什么可怕的,如果可以替代,宁可里边躺着的人是妈而不是你。可是,90岁的妈,不是应该由64岁的你来照顾吗?你不能一直躺着呀,妈盼你快点好起来,妈只希望你健康平安,妈还等着你照顾呢。你要坚强要相信医护人员,待各项指标基本好转,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健康地在一起了。
有人说,这世上没有守护神,所以每一个孩子便有了母亲,母亲便有了最珍贵的礼物,而孩子的平安健康便是给母亲最好的回馈了。只要母亲还在,我们便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被照顾被守护。
那年冬天,我因颈椎压迫导致神经性头痛,脑袋里的那根神经异常活跃不停息地揪着扯着拽着,尽管我想尽百般办法,但它丝毫没有松手的意思,整个人已经濒临崩溃,不得不住院进行手术。年近七旬的老母在得知我住院的消息后,从来没有自己坐过公交车的她因不熟悉站牌名而坐过了站地,走医院。当开门看见因病痛折磨丧失往日活力蜷缩病床一角的我,刹那间,我的妈眼眶泛红,急切地走到床前,惶惶不安地握紧我的手,守着我,“现在怎么样了?还疼不疼了呀?”紧接着,双手捂住了脸,肩膀耸动……在医院治疗的时间里,我的妈寸步不离地严格监督着我按照大夫康复指导做各种功能锻炼,我的妈会在看到我肩以上穴位刺猬般插满密密麻麻的银针背转身掩面抹泪而拔针后面带微笑,我的妈总会不厌其烦地去询问大夫还需要多久时间才能好转,我的妈还会在第一时间把骨头汤熬好让我喝下而她只是在旁边慈爱地看着……
活到现在,越发明白,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其实就是一家人能够平安健康地在一起。但是,这个春节这个全家团圆的节日却非比寻常,无常打破了平常,冷清代替了繁华。疫情面前,很多人未能幸免,所以人们的腿脚封锁在了房子里,在独处的时间调整自己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