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估计大家都看到了这个让人头痛的新闻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披露的数据,年我们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到了8.52‰,在历史上首次跌破10‰,而算上这一年去世的人口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仅为1.45‰。按照专家的意见,这个人口增长率在新中国建立之后,除了自然灾害那几年,从来没有这么低过!现在人口这个话题,每到年终岁末就要出来让我们集体焦虑一下,确确实实,国内人口结构老龄化、新生人口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年轻人不愿意生,有教授建议,生一个孩子给万,也有的地区将产假延长到天等等措施,未来这个趋势可以逆转吗?
年只剩下最后三十几天了,很快我们就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了,回顾过去的这一年,如果要找几个关键词,大概“人口矛盾”是其中尤其扎眼的一个。年5月,国家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当时相关部委的负责人就说,人口普查的数据反映出来我们国家人口遇到的越来越尖锐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劳动人口和育龄妇女数量的大幅度下降,还有出生人口数量的急剧降低和老龄化的加剧。
现在出门坐地铁坐公交,总是能遇到成批成批的老年人。国家的人口结构当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20%,也就是说,大家在大街上随意走,每遇到五个人,其中一个就是超过60岁的老人,而在一些国内的大城市,这个比例还要更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时间可能要提前,而参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人口负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有很多负面影响的,包括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军事保障力量减弱,最终都将减弱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于是,为了扭转人口急速下降的局面,国家下了很多功夫,你比如说今年,最大的一个政策就是开放了三胎,然而,虽然年的人口出生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从政策的影响来说,三胎政策似乎没有激起太大的浪花,那么,究竟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呢?
首先啊,需要辩证地看待生育率下降这件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象征,在历史上,那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出现过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原来那些“人多力量大”的观念逐渐被现在的年轻人抛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人口质量问题的重要性高于人口数量,换句话说,一个孩子如果养不好,又有什么能力和理由再去养更多的孩子,于是,很多家长更加愿意把家庭有效的资源集中到少数孩子上,而不愿意生更多的孩子,毕竟,生的越多,每个孩子可以得到的资源就越少。
我说生育率下降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象征,还因为这跟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意识的觉醒是相关的。我曾经看过一个社会节目,其中有一个场景我至今印象深刻,节目当中有五六位中年母亲,等到主持人分别问他们,如果考虑到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以你现在的认知,你还会选择开始婚姻吗?令人意外的是,很多人选择的是否定的答案。
咱们的社会现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女性在步入婚姻之后,特别是生了孩子之后,会有很大部分的精力要转移到家庭里来,怀孕生子到哺乳,超过一年半的周期,先不说这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对身体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现在这个社会,女性对事业发展和身体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确实有很多人考虑到结婚生子要付出的这些代价,而选择不结婚,或者是不生孩子。
其次,高昂的房价消磨了年轻人的奋斗热情,也降低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大家都在说,这一届年轻人不行,70年代、80年代的年轻人,很多人都有干大事业的热情,现在很多知名的企业家,比如说任正非、曹德旺,都是那代年轻人的代表,但是真相真的如此吗?
80年代甚至90年代,年轻人毕业之后工作可以分配,住房可以分配,整体来说生活的压力并不大,而那个时候呢,国家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当中没有走出来,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不是很发达,随着国家对于市场化交易行为的逐步开放,社会当中有大量的机会,那个时候才真正是一个创业最好的时机,稍微动动脑子,做个小生意都能赚钱。举个例子,在那个时候,谁家里要是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是整个村的人都要过来凑热闹看电视的,你放在今天,可以想象吗?因此啊,我们不能说这一代年轻人不行,只不过他们遇到了不一样的问题。
现在年轻人出了社会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城市的高房价。很多人现在还在吹城市的房价还能涨,觉得一线国际化大都市的房价,比如说伦敦、香港还要更贵,这其实是别有用心,要知道,房价不能看绝对值,你换算成房价收入比来看,国内城市的房价已经高的吓人了。
我们以上海为例,上海一套平米三居室的房子,基本可以满足一两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家庭的居住,上海目前平均的住房价格是6万元一平米左右,平米的这套三居室,价格差不多就是万,但即便在上海这样国内发展最好的城市,老百姓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就是一万块出头,这个家庭夫妻两人如果月收入加起来有2.5万元,已经不算少了,但我算了一下,这样的家庭要买下万的房子,即便是不吃不喝,也要二十几年,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你更别说,那些单价超过8万、10万的房子了。
有的人会说,年轻人可以不买房子啊,国外的年轻人平均买房的年龄都在35岁左右,年轻人可以先租房嘛,说这话的人呢,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丈母娘是很厉害的,如果年轻人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这对于结婚就是一个障碍,更别说有了小孩之后,可能由于没有房产导致的办不了户口、入不了学等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有稳定对象的年轻来说,要买房在国内确实是个刚需。
于是啊,大量的年轻人年纪轻轻就背负了高额的房贷压力,也是没得选择的事情,毕竟工作停下来了,房贷也就供不上了。在这个时候,想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甚至鼓励更多年轻人去创业,怎么看都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
最后,这一届年轻人生育意愿这么低,还要归功于高昂的教育成本。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要倾注多少资源、精力,其实是很难去量化的,每个家庭的条件不一样,穷有穷养,富有富养,其实很难去对比。但是对于家长来说,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孩子,不管是条件好的家庭,还是条件一般的家庭,都是共同的选择。
现在正值育龄年龄的这一届家长,大部分都是85后到95年的这一代人,这代人恰恰出生在国内生育高峰期,一出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学校要竞争学习成绩,到社会了要竞争表现,人多,但是机会没有增加,对于这一代人来说,很多现在混得不错,基本上都是当年读书读得还不错,因此,这一代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因为在他们成长的经历当中,教育就成了一个人阶层的分水岭。
于是啊,他们的下一代就遭了殃,在对于教育的焦虑心理影响下,补课自然是要补的,学校补课不够,课外接着报培训班,补课可不便宜,随随便便一个学期的补课费用都要上万的,这届家长可真不容易,又要还房贷,又要交补课费,有的甚至还要还车贷,生活压力是非常大的。
一旦家长认为小孩的教育成本非常高,必然导致的结果是把有限的家庭资源集中到一两个孩子身上,生三胎几乎是不太会去考虑的事情。
于是,在现代人思维转变、高房价和高教育成本的综合作用下,我们国家的生育率想要提升有点难。
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那就要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而事实上,国家也是这么做的。今年以来,在房地产、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国家频繁地出台各项政策,就是要减轻这代年轻家长的压力,提高大家的生育意愿。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家都采取了哪些政策。
首先,是严格的房地产调控。你有没有发现今年的房地产政策特别的严格呢?尽管国家出台地产调控政策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了,早在几年之前,各种大大小小的政策已经都出来了,但是房价还是慢悠悠的往上涨,但今年不一样,国家的政策不仅限制需求端,还打击供应端,最后,把房地产最关键的命门给抓住了。
城市房子涨价不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金,只要银行还认为房地产是最好、最有保障的资产,还愿意给开发商提供大量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给居民提供购房贷款,房子的价格就下不去。于是,今年以来,国家对地产的调控政策直接给开发商带了紧箍咒,在三条红线的约束下,开发商的负债率不仅提不上去了,还要尽快想办法降下来,而银行呢,可以用于给房地产贷款的资金比例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这样一来,资金就不能大量流到地产领域了。
我要提醒大家,今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跟历史上所有的政策都是不一样的,未来,房地产恐怕很难脱离城市发展的基本面,出现暴涨和炒作的行情,而随着房地产税的试点工作持续开展,一旦房地产税开征,对房价肯定还有影响。而另一个方面呢,在大城市的购房政策,未来肯定也会逐步向多个孩子的家庭倾斜。
其次,国家今年也对课外培训机构下了重手。如果国家在房地产领域的政策算是调控,那么在教育领域的政策,真的可以称为是一场革命。今年7月份,国家酝酿多年的教育整治政策终于落地了,这个名称为“双减政策”,既要减课内压力,还要减课外负担,政策实施两三个月之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几乎被团灭。
那些已经上市的课外培训机构,比如新东方、好未来等,股价直接砍到脚脖子,裁员、退费、停业、关门这些词成为了今年教育机构命运的真实写照。大家先别觉得培训机构惨,他们在赚了家长的钱,制造了教育焦虑的时候也没有考虑过家长。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未来这些机构贩卖的焦虑会逐步被消化掉,大家都不上课外培训,也就真正公平了,教育成本只要降低了,家庭生活成本也就降低了,省下来的这部分钱,就可以用来消费,也可以用来多养一个孩子,真正的实现多子多福,不是一举多得吗?但是据我所知,还有一部分人在顶风作案,偷偷开设补习班的。如果你们那里也有这种情况,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我们一起把这些害群之马给挖出来。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了,人口结构矛盾在加大,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未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多人最终都没有条件生了,不知道给到什么样的条件大家才愿意生呢?评论区留言讨论。#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