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群团动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势必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团体。
复杂的社会如此,象牙塔里的班级亦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级体本身就是一个团体,它由40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组成,班主任教师就是这个团体的“头头”。
由于性格特征、居住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同,大的班集体之下又会形成很多个不同的小团体。他们可能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也可能因为类似的生活环境又相互欣赏鼓气,又或者是学习成绩又让彼此有认同……
小团体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是坏事。因为有彼此共同的爱好,三五个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而恰好他们的共同爱好又是积极健康且被学校或社会认可,那这样的小团体是被鼓励的对象,甚至还能得到学校的官方认证。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另一种让老师头痛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有的只讲哥们义气,有的拉帮结派,抱团对抗老师,有的结伙干坏事、打架斗殴……
想想都令人感到头痛!
如果班上出现了这样的小团体,我们该怎么办呢?该怎么治理他们呢?
事实上,小团体在学生中是有着很大市场的,其行为一般不为老师所知,放任不管危害性显而易见。而如果处理不好,工作上就会被动。
教给大家两招处理班级小团体的“精囊妙计”,一张一弛让你轻松化解班级不良小团体于无形,百试不爽即拿即用。
第一招,引导他们正面发展。
利用小团体成员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利用小团体成员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利用小团体成员间信息沟通快的特点,收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
利用小团体凝聚力强的特点,有意识地把班级的一些工作交给他们去做。
利用小团体中核心人物说话灵、威信高、能力强、影响力大的特点,授予其相应的权力,把小团体纳入正常的轨道。
第二招,改造消极、破坏型小团体。
把兴趣转移到正当的方面,如把好胜心理转移到学习或其他比赛活动上。
改变小团体成员的心理意识和群体目标,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用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意识和群体目标去影响和改变他们。
加强与小团体成员的联系,增进感情,消除隔阂,使小团体同正式群体在目标和行动上保持一致。
强化他们正式群体的第一角色意识,使小团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接近。
重视对小团体中核心人物的教育,委以重任,让他影响团队其他人员。
人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不要幻想如使针挑刺一般,挑完就万事大吉,而应该做好长期与学生斗争的准备,做好与学生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长期坚持,反复运用上述“招术”最终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