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神经性头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有一种发烧是用药导致的,带您了解ldq
TUhjnbcbe - 2021/3/5 22:38:00
小朋友反反复复发烧又找不到原因,有没有可能是药物热?来了解一下吧!01

什么是药物热?

药物热是指直接或间接使用药物过程中引起的发热,停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在临床上,正确判别药物热可以避免昂贵的治疗费用、不合理的抗菌药使用、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住院时间的延长。02

为什么会引起药物热?

药物热的发生有多种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有以下六种机制:

1.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药物热的最常见原因。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激发循环中抗体-抗原复合物形成(Ⅲ型超敏反应)和/或T细胞免疫应答(Ⅳ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膜刺激补体系统、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机体单核-巨噬系统,使之释放内生性致热原,从而引起发热。

2.破坏体温调节机制药物可破坏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减低散热或增加产热功能;如苯丙胺、可卡因等药物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发热;外源性甲状腺素可引起机体基础代谢增加而产热增加,通过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而引起发热。尤其是4岁以下儿童用药时,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药物热。

3.与药品管理相关药物制作及使用过程中污染了微生物、内*素或其他杂质等外源性致热原引起的输液反应性发热。4.与药品使用途径相关热静脉给药过程中引起静脉炎,皮下或肌肉注射引起的无菌性脓肿等炎症反应所致发热。5.特异质反应特定人群中,特异性药物发热反应归因于遗传因素,某些个体患有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例如,蚕豆病的患者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使用磺胺、伯氨喹等氧化性较强的药物后,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发热。

6.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药物造成病变组织或病原菌大量破坏所致;如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的肿瘤细胞的大量破坏,抗生素导致的细菌破坏,释放出外源性致热原(炎症因子、*素等)引起的发热。

03

哪些药物易引起药物热?

04

药物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1.药物热可表现为多种热型,主要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但中*现象并不明显,一般精神状态良好。除发热症状外,可伴寒战、周身不适、头痛,关节肌肉酸痛、缓脉,皮疹、哮喘、淋巴结肿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表现,但有时以发热为唯一症状。2.药物热可发生在治疗过程的任意时间点,不同种类药物差异较大,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7~10天,若为再次接触所用药物,可在用药后数小时即出现发热。3.药物热患者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血沉加快,或肝、肾功能异常等。05

如何鉴别药物热?

药物热往往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只有将其他所有可能引起的发热原因都排除,才考虑药物热的可能。1.对于非感染性疾病者,使用药物后原有病症已有改善或精神状态一般良好,或原无发热而用药后出现发热,找不到发热的确切病因,应考虑药物热。2.对于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后,体温不但不下降,反而较用药前增高,或原无发热,应用药物后持续高热或原有病情已改善,发热仍持续存在,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又找不到其他原因,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06

药物热怎么处理?

1.停止使用有关的药物:是治疗药物热最有效的方法;一般在停药后48-72h内患者体温可降至正常范围。2.对症支持治疗:补液可加快药物排泄及退热;对高热或超高热的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在不明确引起发热的药物前,避免使用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及钙剂和抗组胺药,以免干扰临床观察体温变化与药物的关系,且这些药物本身也可以引起药物热。3.重症患者的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抢救重症药物热患者的主要药物,视患者病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书写

颜银燕医师

校对

杨丽华主任

审阅

杨丽华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3/5 22:38:00
小朋友反反复复发烧又找不到原因,有没有可能是药物热?来了解一下吧!01

什么是药物热?

药物热是指直接或间接使用药物过程中引起的发热,停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在临床上,正确判别药物热可以避免昂贵的治疗费用、不合理的抗菌药使用、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住院时间的延长。02

为什么会引起药物热?

药物热的发生有多种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有以下六种机制:

1.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药物热的最常见原因。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激发循环中抗体-抗原复合物形成(Ⅲ型超敏反应)和/或T细胞免疫应答(Ⅳ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膜刺激补体系统、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机体单核-巨噬系统,使之释放内生性致热原,从而引起发热。

2.破坏体温调节机制药物可破坏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减低散热或增加产热功能;如苯丙胺、可卡因等药物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发热;外源性甲状腺素可引起机体基础代谢增加而产热增加,通过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而引起发热。尤其是4岁以下儿童用药时,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药物热。

3.与药品管理相关药物制作及使用过程中污染了微生物、内*素或其他杂质等外源性致热原引起的输液反应性发热。4.与药品使用途径相关热静脉给药过程中引起静脉炎,皮下或肌肉注射引起的无菌性脓肿等炎症反应所致发热。5.特异质反应特定人群中,特异性药物发热反应归因于遗传因素,某些个体患有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例如,蚕豆病的患者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使用磺胺、伯氨喹等氧化性较强的药物后,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发热。

6.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药物造成病变组织或病原菌大量破坏所致;如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的肿瘤细胞的大量破坏,抗生素导致的细菌破坏,释放出外源性致热原(炎症因子、*素等)引起的发热。

03

哪些药物易引起药物热?

04

药物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1.药物热可表现为多种热型,主要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但中*现象并不明显,一般精神状态良好。除发热症状外,可伴寒战、周身不适、头痛,关节肌肉酸痛、缓脉,皮疹、哮喘、淋巴结肿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表现,但有时以发热为唯一症状。2.药物热可发生在治疗过程的任意时间点,不同种类药物差异较大,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7~10天,若为再次接触所用药物,可在用药后数小时即出现发热。3.药物热患者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血沉加快,或肝、肾功能异常等。05

如何鉴别药物热?

药物热往往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只有将其他所有可能引起的发热原因都排除,才考虑药物热的可能。1.对于非感染性疾病者,使用药物后原有病症已有改善或精神状态一般良好,或原无发热而用药后出现发热,找不到发热的确切病因,应考虑药物热。2.对于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后,体温不但不下降,反而较用药前增高,或原无发热,应用药物后持续高热或原有病情已改善,发热仍持续存在,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又找不到其他原因,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06

药物热怎么处理?

1.停止使用有关的药物:是治疗药物热最有效的方法;一般在停药后48-72h内患者体温可降至正常范围。2.对症支持治疗:补液可加快药物排泄及退热;对高热或超高热的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在不明确引起发热的药物前,避免使用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及钙剂和抗组胺药,以免干扰临床观察体温变化与药物的关系,且这些药物本身也可以引起药物热。3.重症患者的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抢救重症药物热患者的主要药物,视患者病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书写

颜银燕医师

校对

杨丽华主任

审阅

杨丽华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一种发烧是用药导致的,带您了解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