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立富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早年师从我国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朱琏学习针灸。20世纪50年代,朱琏受前苏联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的影响,提出针灸治病的原理主要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部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和管制机能[1]。韦师在针灸治疗疾病方面,继承了朱琏的观点,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擅长运用各种针刺方法,治疗疑难杂症,效如桴鼓。笔者有幸随师身侧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跟师学习所悟,加以整理。
1 善于使用缓慢捻进针法
在临床治疗上,进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为以后针刺手法的操作打下基础。韦师认为应给患者皮肤的末梢神经一种良性的刺激,不使患者疼痛或少痛,而且又能产生特殊的皮肤感觉。缓慢捻进法就是易于产生皮肤感觉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用拇、食、中三指的指头执住针柄,上肢手臂在平肘的同时,举腕和抬手,在针尖还没有接触皮肤时,要“指实”(手指捏紧针柄)执针,力的重心放在手腕,可使针体捻转时保持平稳和垂直。针尖接触穴位皮肤时要避开毛孔、血管、痛点及疤痕组织,做到“近、轻、稳”。
所谓“近”,就是针尖接触皮肤时,要尽可能近一些;“轻”,就是针尖在接触皮肤时要轻,针尖轻轻点在皮肤上,不能远远地重重地往穴位上刺;“稳”即是针尖接触皮肤后及“指虚”速捻时,保持穴位处的皮肤平稳,不出现上下跳动,使针身与皮肤内垂直,手指虽然放松,但针身保持平稳竖立,然后针尖在皮肤上稍停留10余秒钟,观察皮肤无抵触,患者无躲避、疼痛、肌肉收缩,继而在原地捻动针柄,捻捻停停,停停捻捻,不对针尖施加压力,使针尖不刺入皮肤,只在皮肤表面位置转动,反复数次,当皮肤上出现麻、痒的感觉时,即出现了“皮肤感觉”,此时再捻捻停停,使皮肤感觉向外扩散。然后对针尖施加压力,速捻即把针刺入皮下,稍停,这时已完成了缓慢捻进法的进针手法。
进针后再逐层向下深入,一般分天、人、地三层的操作过程,继续捻进寻找最佳的针感,施予一定的刺激量,最后捻进到预定的深度行针,使每层都产生适当的针感。缓慢捻进法的特点在于选定穴位后,首先刺激皮肤,在皮肤上产生皮肤感觉,然后逐渐深入寻找最佳针感,以达最好的针刺感觉,经过一系列的刺激,通过周围神经系统反射到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的统一调整下产生抑制、镇静、调整机体的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
病案举例:患者,女,40岁,颈项部疼痛反复一年余,伴头晕、头胀、失眠,查体:C2~7、T1~3椎体棘突及两旁均有压痛,头颈部俯仰活动稍受限,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颈椎X光片示:C4、C5、C6椎体骨质增生。中医诊断:痹症(湿阻经络);西医诊断:颈椎病。韦师选取天柱、新设、风池、足三里、印堂等穴,每次取1~2个穴位,按缓慢捻进法操作进针,并用朱琏提出的针刺抑制型手法[1],使患者产生舒适的麻胀感觉,并使针感向周围缓慢地扩散,留针30min,配合大杼、风门穴拔罐。用此法治疗患者2次,各种症状明显减轻,经10次治疗,患者已无不适,能正常工作、生活。
按:此例主要是患者长期伏案工作,造成颈椎局部的软组织炎症水肿压迫脊神经根引起的。中医学认为,此属劳倦调理不慎,遭受风、寒、湿侵袭,痹阻经络,致经脉失荣,筋骨失养而成。治以化湿、行气通络为主。天柱、新没、风池为局部取穴,通调局部经脉,足三里健脾化湿,印堂治失眠。韦师用抑制型手法、缓慢捻进法正是通过抑制其炎症,促进局部微循环等作用,消除局部的炎症等刺激因素,缓解其症状。
2 针刺擅于气至病所
韦立富老师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擅长使用毫针,特别强调针刺时患者的感觉,尤其是“气至病所”,这在抑制型手法的使用时,尤其突出。“气至病所”的产生是在进针后施以手法,针刺从浅至深,通过“进”、“退”、“捻”、“留”、“捣”等进针后的基本手法,在针刺部位产生胀感,继而产生舒适的酸、麻和触电样、线条牵扯样、线条样徐徐波动感觉,并使针感向远处或病痛处放散,起到立竿见影之效。
病案举例:患者,男,70岁,因左侧腰腿牵扯样疼痛两年半。患者于年扭伤腰部后,引起左侧腰腿牵扯样疼痛,时轻时重,曾经中西医诊治,效欠佳,现左侧腰腿牵扯样疼痛加重,步行、弯腰困难。检查:脊椎呈“S”型,L4、5椎体棘突及其左椎旁、左坐骨神经路径上均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舌质红,苔薄白,舌边有瘀点,脉弦滑。腰椎CT检查示:①L3~S1椎间盘膨出伴L5/S1椎间盘向左外侧突出;②L3~S1椎关节退行性变。中医诊断:腰腿痛(肾气不足,气滞血瘀);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韦师选环跳或秩边穴,两穴交替使用,右手持3寸毫针针柄,缓慢捻进法进针,进针后不断捻针、捣针,深入到一定肌层,使患者产生针感从臀部向足跟、足趾上放射,并尽量保持缓慢而持续的酸、麻或线条样舒适感,留针30min。配合气海俞或大肠俞穴拔火罐,约15min。每周治疗5天。治疗3次后,患者左侧腰腿牵扯样疼痛减轻,第9次后患者疼痛消失,行走自如。
按:本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膨出,伴有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年老,素有肾气不足,筋骨失养,又不慎扭伤腰部,致气血瘀阻,经络不通。韦师以环跳、秩边为主穴,直接刺激病变附近的神经干,“气至病所”,达到疏通经络,补肾养血作用。
3 取穴“少而精”
韦立富老师在临床治疗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运用抑制法手法时,强调取穴不在多而在于“精”,以华佗“取穴不过几个,用药不过数剂”作为临床指南,故在临证时,抑制法常用1~3个穴。韦师认为针刺之所以有效,主要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参与和调整下产生了抑制作用。如取穴多,在身上的刺激点多,在大脑皮层就产生多个兴奋点,相互之间不是产生协同作用,而是相互拮抗干扰,不能对机体产生正常的抑制作用,因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选穴上取主治病证的几个穴且手法要应用到家即可。
病案举例:患者,女,45岁,因反复头痛十余年就诊,头痛时而半侧,时而头顶,痛无定处,痛甚思睡,头痛与月经无关,无目眩、恶心现象,医院诊治,未见好转。既往有胃溃疡出血手术治疗史。检查:患者神清,表情自如,面色苍白,局部无压痛,舌质淡,苔白厚,脉细弱。查头颅CT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头痛(气血不足);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韦师选右侧风池、足三里,用缓慢捻进法进针,风池穴针感向头顶前额及颞部放散,足三里针感向足跗和大腿放散,为舒适的麻胀感,留针30min。加肾俞拔罐15min。患者经连续8次治疗后,头痛未再出现,自觉饮食增加,半年后随访,头痛未发作。
按:本例患者诊为头痛,因久病及胃溃疡手术后引起气血虚弱,血行不畅,气滞而头痛。治则补益气血,活血通络,用风池为治头痛的主穴,以疏通经络,足三里为补益气血,两穴共用以达补益气血,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韦师仅选1~2穴位,用针刺抑制法,即可以对身体的机能亢进现象起到镇静、缓解、制止和增强正常抑制的作用。
4 小 结
综上所述,韦师善于运用缓慢捻进法进针,结合抑制针法,取穴少而精,强调针刺的感觉,气至病所。认为通过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系统达到调整神经系统,抑制机能亢进,抗炎、镇痛等效用。近来金观源等[2]进一步证实,针灸效应有赖于神经反射弧的实现,且不排斥在反射弧的输出环节有体液因素的参与。总之,韦师注重取穴和针刺手法,认为这是针灸治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 琏.新针灸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杜,.11~12.
[2]金观源,相嘉嘉,金 雷.临床针灸反射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