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是毛主席和第二任妻子贺子珍所生的女儿。李敏刚出生的时候,国内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每日公务繁忙,抽不出时间照看她。而母亲贺子珍则远赴苏联学习,和毛主席的感情生活也渐行渐远。
几年后,国内战事愈发紧张,于是四岁的李敏就被送到了苏联和母亲一起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毛主席接到了身边。而邵华是李敏哥哥毛岸青的妻子,也就是李敏的嫂子。
李敏和邵华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在邵华嫁给毛岸青后,一直和这个小姑子相处得很融洽,十分聊得来。她们姑嫂到了晚年经常一起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拍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两人关系和睦,谈笑之间自然地流露出亲密的感情。
而这都要归功于两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毛主席良好的家庭氛围。
邵华
不解之缘
邵华是毛岸英妻子刘思齐同母异父的妹妹,毛主席曾经对她也有救命之恩,她和毛主席的一家人都有着不解之缘。
邵华的父亲陈振亚,是参加过平江起义的老红*,母亲张文秋是京山县*的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邵华跟随父母途新疆前往苏联,当时统治新疆的*阀盛世才气焰正旺,从苏联转而倒向国民*,决心反苏反共。
陈振亚
因此在年9月17日,毛泽民、陈潭秋等共产*员被盛世才逮捕,邵华一家人也被扣留在乌鲁木齐。在监狱中,坚贞的共产*人被逼供中国共产*在新疆搞暴乱阴谋,出卖*组织,但在场的共产*员没有一个背叛共产*,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
小小的邵华也跟随父辈一起对抗敌人的策反,在身边人的感染下,从小就建立起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气魄,这种个性中蕴含的大无畏和坚定也深深地和毛主席的家庭氛围相契合。
年,邵华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帮助下得以释放,她的父亲被敌人被杀害。从此她也踏上了继承父亲志向的道路,加入革命队伍,参与解放战争。
她的童年时期是在不见天日的牢狱里和各位坚贞不屈的叔叔阿姨言传身教中度过;她的少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的战火纷飞中和广大共产*人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可以说她的前半生就是革命和牺牲的见证,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上学,因此,她十分渴望能有机会坐在课桌前度过平静的学习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刘思齐和毛岸英成婚。刘思齐带着自己的小妹妹邵去毛主席家里做客。邵华就向毛主席提出想要上学,毛主席顿时对这个好学的小姑娘充满了好感。谁也没想到后来在姐姐刘思齐成为毛主席的儿媳后,邵华也成为了毛主席家庭中的一员。
因为姐姐刘思齐的关系,邵华和毛岸青来往很密切,那时候毛岸青还把邵华当作小妹妹看待。后来成绩优异的邵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而毛岸青因为哥哥毛岸英在朝鲜战争中牺牲一事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苏联回国疗养。
当毛岸青和邵华一见面时,两人一见如故,小妹妹长成了大姑娘,大哥哥也变得成熟有担当,虽然有一定的年龄差,但是志趣和个性的相投抵挡不了两颗心的靠近。毛岸青的身体也好了许多。
毛主席十分看好两个孩子的结合,邵华是他从小看到大的孩子,毛岸青三十多岁终于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当时两人的结婚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支持。
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完婚,这个从小就是毛主席家里的客人这次终于转换了身份,成为了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
家庭和睦
邵华在和毛岸青结婚后,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毛主席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毛主席的子女们都十分热爱看书,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而同样热爱知识的邵华和他们有着许多共同话题。
毛岸青身体不好,有头痛的毛病。但他学习成绩优异,独自在苏联留学的时候考取了东方大学,还精通俄语,爱好读书和音乐,平时涉猎广泛,在语言和文学上很深的造诣。他看重邵华的正是才华上的吸引和个性的契合。
除此之外,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和这个二嫂嫂也十分合拍。李敏是新中国快解放之前回到毛主席的身边的,她小时候就和母亲贺子珍一起生活在苏联,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同龄人可以作伴。小她两岁的邵华活泼开朗、真诚热情很快就打动了李敏的心。
李敏
李敏从小就远离父亲,没有享受过毛主席女儿的特权,很是低调,但毛主席时常写信教导她为人处世的方式,她也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敏而好学,在学业上非常的优秀,也是十分热爱读书。
她低调、平易近人的个性也使得她深受周围人的喜爱。正因如此,邵华常常和这个大姑子有许多的共同话题,感情也非常的和睦。而活泼开朗的李讷和邵华更是一见如故,两人都在北京大学念书,每天自然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李讷
除此之外,因为邵华的好学也让毛主席经常教导这个孩子。年,邵华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因为毛主席也十分热爱诗歌和写作,因此邵华有更多的机会和毛主席交流,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诗人的看法,有时候聊到尽兴的地方,毛主席还会提笔题上几句诗。等到后来邵华成为了毛主席的儿媳,自然和毛主席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毛主席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需要,更是教育他们要学会思考。平时有什么问题邵华都会去请教毛主席,什么知识通过毛主席的一讲解似乎都茅塞顿开。
而一旦出现一些骄傲自满的情绪,毛主席也会及时提醒孩子们要低调谦虚,重要的不是考试中的死记硬背,分数高没什么了不起的,而是真正理解知识、思考知识和运用知识。
毛主席将他的人生哲学都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了整个家庭,也因此接受过他教育的邵华也可以很快地融入进去。
邵华
姑嫂情深
毛岸青的身体一直不好,邵华便总是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生病的丈夫。不久后,他们诞生了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一个孩子——毛新宇,这是毛主席唯一的孙子。毛新宇的到来给这给整个家庭都带来了欢声笑语。李敏和李讷也相继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但是好景不长,七十年代,全国很快就陷入了一场大动乱之中。李敏和李讷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李讷积极参*,而李敏则因为留学苏联的身份和丈夫的原因而被下放,而邵华也因此和两姐妹分隔开了。
毛主席去世后,原先温馨和睦的家庭逐渐走向了分崩离析,姑嫂之间走动的越来越少。直到李敏被平反后,邵华和李敏才开始了继续往来。
这时候的李敏已经彻底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邵华则发挥了自己在文学和创作上的天赋,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作品。热爱摄影的她不光记录下和毛主席一家人难忘的瞬间,还走南闯北完成了十几个摄影专题,荣获国内外大奖。
可以说,这时候的邵华和李敏的身份已经彻底调转。李敏从毛主席的女儿这个受瞩目的身份中脱离出去,成为北京胡同里一个普通的老人,邵华则一跃从当年那个四处奔波的小姑娘成为了如今的解放*少将,但是她们的感情仍然一如既往的和睦。
刘思齐在毛岸英去世后,在毛主席的鼓励下建立起新的家庭。但她仍然经常和邵华、李敏她们走动来往。她们还会一起替毛岸青庆祝生日,照片上展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毛岸青去世后,邵华经常回忆起当年毛主席建在时的情景。那时候她和李敏、李讷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有着抱负和理想,每天有着说不完的话。
如今,大家各自都有了家庭和后代,但她们四姐妹时常一起参加活动或者聚会,一家人相处的十分和乐,若不是知道她们是姑嫂妯娌,说是亲生姐妹都不会有人质疑。
邵华于年去世,往日温馨和谐的毛家人如今也都各自分飞。但是如果说毛主席家庭里最令人难忘的东西是什么,那应该就是团结和开明的氛围。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经历的孩子们因为相同的个性聚集在一起,更为难得是从未有过争吵和嫌隙,每个人都热爱读书、努力上进。毛主席虽然去世了,但他开明的个性,好学的态度最终通过毛岸青、邵华、李敏和李讷等每一个受过他关怀和帮助的孩子而流传下来。
这样的家风精神不仅仅是毛家人的财富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财富。